看得见的未来
“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了我。”21岁的杨倩表示。
这个被杨倩称为“天上掉馅饼”的机会是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以及该校对滇西贫困地区学生“三免一补”的政策。
回忆3年前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杨倩依然觉得不可思议。“当时,我妈已托人给我找了一份去地产公司的工作。”2013年高考结束,来自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杨倩拿着距离二本分数线差两分的成绩单,做好了告别校园生活的准备,并且一笔不小的学费、生活费使她无法向身患重病的母亲开口,“家里在还欠款,继续读书完全是天方夜谭”。
和杨倩一样,来自云南保山的殷然州也曾一度面临失学困境。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我可能和老家的孩子们一样,去广东打一份零工。”殷然州说。
殷然州是北京市商业学校3年级的学生,也是该校首批30名从云南滇西边境地区对口招收的学生之一。
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侯光介绍,自2012年开始,北京市商业学校和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承担了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的任务,分别与云南省丽江与保山两市签订帮扶协议,并全部实施“免除学费、住宿费、杂费,每月补助生活费”的“三免一补”优惠政策。
3年来,北京交通职业学院共招收丽江及周边贫困县学生400多人,北京市商业学校招收保山地区贫困学生400多人,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采取当地两年加北京1年或当地1年加北京两年的学习形式。
如今,杨倩已经在北京盘古科技有限公司数据运营岗位实习,由于表现优秀,春节后她的实习工资从3000元涨到了3500元,“过年回家还给爸妈包了红包”。殷然州也在中国邮政EMS北京分公司物流管理岗位上工作,这个春节他放弃了回家的机会,选择坚守岗位。
现在,这些孩子不仅改变着自己,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改变家乡。这响应了2015年1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决定称教育扶贫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看来,职业教育是教育精准扶贫最主要、最核心、最骨干的力量,“职业教育事关成才,也事关就业谋生”。
扶贫先扶思想
2014年的秋天,北京市商业学校副书记程彬至今还记得,他在北京西站迎接第一批“2 1”滇西学子。“孩子们都不爱说话,低着头走路”。在回校的大巴上,程彬试图和同学们聊天,他问一个瘦瘦小小的男生:“你将来打算做什么工作呢?”
男生微微抬头,用眼角余光瞥了他一下:“我将来要当一个杀手,专门杀掉欺负我的人”。
这让程彬惊愕不已,“深深感到了责任的重大”。送同学们回宿舍后,程彬打听到这个孩子叫李韬,并和班主任毕丽丽老师专门聊了这个孩子的情况。
“李韬同学家庭情况特别困难,以前经常受同学的欺负,心里积攒了很多怨气。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分关怀,开展心理疏导,让他心理多些阳光、驱散以前的阴影。”毕丽丽老师说。
在老师的格外关注下,这个沉默的小伙子渐渐开朗起来,现在程彬看到他,会打趣“还想当杀手吗?”而他会爽朗一笑:“我要开叉车”。
让李韬感受到爱与暖的,是一个细节——有次他私下抱怨北京的辣椒不够辣,被班主任毕丽丽老师听到之后,毕老师专门问了他的饮食喜好,在网上找到并购买了他点名想要的辣酱。
记者向老师们求证这个细节时,毕老师笑了:“岂止买辣酱,当时为了同学们只吃米线不吃其他食堂窗口的问题,学校专门开了研讨会”。办公室陈晶老师告诉记者,学校类似的专门研讨会经常召开,“有个会议主题是如何用正确的眼神看云南来的孩子,会上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亲自示范了什么是友善的帮助和亲和的目光。”
“为了让学生在京期间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我们给每位同学都配备了班主任和生活辅导员,24小时为他们服务;员工还集体捐款16万余元,专项用于学生的学习奖励,并为学生购买了羽绒服,全力保障这些孩子在京的学习与生活。”校长侯光表示。
“德育为先,孩子们处于人格养成时期。只有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地面对困难,才能从思想上实现扶贫,这是教育扶贫的要义所在。”程彬说,“十几岁的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学校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接受思想上的帮扶”。
对口支援专业收入高
到北京的第一天,16岁的段王斌彻夜无眠。
“离家太远,有些担心爸妈;感觉很恍惚,像做梦一样,不知道来这里干嘛。”段王斌决定回家,打算第二天班级活动结束后就和老师申请。
“但是那天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实训基地,看到北京商业学校各种现代化的设备。”段王斌说,“我当时就觉得来这里是对的,这里有最好的条件,我就是来学物流专业的,回家什么都学不到。”段王斌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
春节一过,段王斌就与云南广大集装箱汽车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份专业对口的实习正式成为他的职业起点。“物流专业永远不会失业,而且我选择集装箱方向,未来还有自己创业的可能。”段王斌眼神笃定。
据侯光介绍,帮扶专业是经过学校多次实地调研决定的,“精准扶贫就是要以优质资源精准对接滇西需求”。为做好帮扶工作,学校多次赴滇西实地调研考察和举行座谈会研讨会,召开了扶贫工作专题会13次,组织帮扶工作调研4次,参与调研人员30余人,组织人员赴云南保山考察60余人次,召开对口帮扶洽谈会6次,云南保山来京专访26人次,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制定了帮扶方案,与保山市政府和教育局支持的职业学校签订了协议,在5个学校确定了5个重点帮扶专业,并建立了物流专业的2 1模式。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院长贾东清告诉记者,对口支援的专业有两个特点:对口就业率高、收入待遇高,“结合云南学生吃苦耐劳,对口工作需求量大等特点,我们选择了汽车工程、物流等5个专业面向云南招生,保证学生毕业之后有钱挣、有可期待的发展前景,这样才能通过职业教育真正实现改变贫困现状”。
“像北京孩子一样去拾掇自己”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大一学生杨斌祚一脸兴奋地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他最大的收获是成功劝说父亲戒了烟。他的说服父亲的内容来自北京公共场所张贴的禁烟公益广告。“我专门记录了禁烟广告里的小故事,讲给他听,他觉得我在北京上学,有见识,所以很相信我”。
同校的李竟铭对于“见识”的理解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对国家大事都有深刻精辟的看法,“我喜欢和司机大叔们聊天,也喜欢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点。”
李竟铭说自己特别感谢系主任,“他在微信群中经常发一些有深度的文章,每一篇我都会认真阅读。以前我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现在我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格外关注”。
李竟铭认为,“像北京孩子一样试着去拾掇自己”是自己另一个大变化。
初来北京,李竟铭想要找一份和专业有关的兼职,却屡屡碰壁。反思中,他发现一个细节,“北京孩子都喜欢打扮自己”,他分析认为,销售行业需要与人打交道,而衣着得体是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关键。来校不久,他从拮据的生活费中省出100多元买了一套正装,从此,“找兼职一找一个准”。
“他们积极上进,给了建议就会努力去做。”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的老师萧俊超惊喜于孩子们的巨大变化,他也坦言,云南孩子的到来,为学校增添了许多新鲜色彩。“在各个社团负责人中,突然有了云南孩子的身影。他们才刚来不久,我就感到了淳朴而又努力的新鲜气息”。
“操场上突然有同学跑步了,早上很早就有了早读的同学。越来越多的北京孩子也加入其中。”萧老师说。
殷然州说,在北京学习的经历让他拥有了“看得见的未来”。“以前就想着打工挣钱娶妻生子,现在觉得未来变得清晰可见,能够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还可以努力给女朋友幸福”。
带动家乡经济发展
李竟铭规划好了自己的未来,他希望留在北京工作三五年,之后回到云南。他告诉记者,希望在汽车销售行业积攒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回乡以后工作起码能找到一个中层以上的岗位,“可以带动别人一起努力,这样才有可能带动经济发展”。
段王斌希望未来在家乡开办一个集装箱运输公司。“保山不久就要通火车了,物流需求会特别大,开公司还可以带动就业”。
在采访中,同学们多次提到,希望将来能够带动家乡经济发展。在校期间,他们就想着家乡的发展。去年7月,当一份《与顺丰嘿客店合作销售保山特产策划书》递到侯光面前时,他惊讶万分——孩子们作调研、设计包装、还精心制作赠品,他当即和其他领导商议,决定支持这个计划,在学生开业那天,他欣然购买了两盒产自云南保山的茶叶。
侯光说,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学校已经制定了计划,密切关注每位同学离校之后的成长,“解决每个学生的就业问题之后,我们希望关注到家庭脱贫的情况”。
史晓鹤透露了下一步的扶贫计划:“今后还将针对保山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产业经济战略发展等方面设置和优化专业,以智扶贫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支撑保山地区经济建设发展。”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院长贾东清表示,扶贫计划到去年3年期满,经过考虑,学校又续签了10年。“我们想把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并逐步扩大范围。教书育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就会看到好的结果”。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认为,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的责任和担当,“先富起来的地区要带动相对贫困地区的发展,这两个学校交了很好的答卷,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参与进来”。
http://article.cyol.com/news/content/2016-04/07/content_123875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