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职教新闻 >>正文
中职德育新大纲的研析与践行
作者:   文章来源:   时间:2016-07-07   点击:

自2014 年12 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 年修订)》(以下简称新《大纲》)以来,各中等职业学校围绕新《大纲》的实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整体落实情况不容乐观。部分教师对新大纲了解不深,深入研究者更少。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在学习新大纲、践行新要求方面积极探索,才能有效实施新大纲,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特点研析,提高实施《大纲》的针对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性

1.在指导思想上,融入时代元素与原《大纲》相比,新修订的《大纲》在指导思想中,增加了“科学发展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相关论述。

2.在德育目标中,融入时代元素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德育目标中列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关键词,增加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具有时代色彩的具体要求,且将其放在德育目标的前两位,使德育目标更具时代性。

3.在德育内容中,融入时代元素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德育内容中充分反映了德育目标的时代要求,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与内涵的内容,更加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使德育内容针对学生实际,体现时代要求。4.在德育途径中,融入时代元素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德育途径中提出“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校园网络宣传队伍”等德育途径,使德育途径顺应网络信息化时代要求,体现了新时期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二注重育人理念的先进性

1.呼应了《纲要》精神新修订的《大纲》在指导思想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呼应了《纲要》提出的几个“坚持”的精神,体现了新《大纲》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是新《大纲》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

2.体现了“立德树人”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这使教育在顶层设计上更加关注人的全程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荣辱观。与原《大纲》相比,新修订的《大纲》从指导思想、德育目标到德育内容,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育人理念。

 

3.明晰“三全育人”理念

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明确提出:“学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这强调了德育工作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要求中职学校整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德育工作,不断健全和完善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的德育工作机制。三凸显德育工作的原则性

1.文本体系单列原《大纲》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融合在《大纲》的第一部分总则之中,没有单列,而新《大纲》把“德育原则”作为《大纲》的第三部分进行单列,突出了“德育原则”的重要地位;单列后,文本对德育原则的关键词做了简要阐述,便于教师对原则的理解把握,增强了可操作性。

2.突出了方向性和时代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增加了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原则,且把它作为第一个原则,凸显了对方向性和时代性的关注,明确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原则既符合新大纲鲜明的时代特点,又呼应德育培养目标中的“可靠接班人”这一定位。

3.强调了问题性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增加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强调“既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德育工作的这一原则,要求德育工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讲人文、接地气、重实效。四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性

 

与原《大纲》相比,新《大纲》在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与义务教育德育统筹衔接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及学生的实际,强调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加强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期间的德育工作等内容,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特色;新《大纲》还把“志愿服务”单列,强调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既便于中职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又反映了社会进步与时代精神。要素探析,提高践行《大纲》的实效性适应需要,明晰德育目标

1.整体目标明确新《大纲》在德育目标中明确提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与原《大纲》相比,不仅有素质特征的定性描述,而且有明确指向的定位语言如“合格公民”“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使德育整体目标更加清晰,指向更加明确。

2.具体要求清晰新《大纲》在六项具体目标要求上,更具时代特征,如目标要求1 中的“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目标要求2 中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这些目标要求更具操作性,与原《大纲》相比,定性、定位更加清楚,指向更加明确;更加注重养成教育,在目标要求3 明确提出“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增强公民意识,依法办事,待人友善”突出了养成教育。

3.实施目标结合实际在践行新大纲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要注意发挥新《大纲》的引领作用,对新《大纲》的德育目标进行研究、分析,把握整体目标与具体要求的实质,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对新《大纲》目标进行校本化、生本化改造,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目标,指导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二结合实际,优化德育内容

1.结合实际,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新《大纲》把理想信念教育从原《大纲》的内容2 调整为内容1,足以说明新《大纲》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中职学校要紧密结合“中国职业教育梦”,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构筑好学校发展梦。学校有梦想、有蓝图,教师、学生才有依托、有希望,学校才能成为梦想的乐园;要引领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追求、有爱心、有专长,用爱心培育爱心,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孕育梦想与希望,在中国梦、强校梦中找到自己, 自信而坚定地融入“技术技能强国梦”,践行中国职业教育梦。

2.文化引领,强化中国精神教育新《大纲》首提中国精神,并把中国精神教育置于突出地位。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职学校要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学校德育长廊,用以记录学校、民族、人类的发展史、奋斗史,刻下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过去的屈辱、今日的复兴、明天的富强,使师生们常常经历中国精神的洗礼,多一份责任与使命;在楼梯、楼道及教室张贴中国精神字画,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通过开展演讲、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强化中国精神。

3.彰显特点,关注职业生涯教育新《大纲》提出要进行“职业精神教育,就业创业准备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职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彰显职业教育特点,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与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中职学校通过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结合自身特点和职业理想,准确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并以此为基础对学习、生活进行规划,由此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辅导学生对人生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帮助他们缩短职业探索期,有效把握人生机遇,提高成功的机会。三与时俱进,拓宽德育路径

1.与时俱进,丰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新《大纲》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当前在中职学校中广泛开展的具有专业文化、企业文化内涵及校本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通过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创意创效竞赛、“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丰富专业文化内涵;通过积极推进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学习行业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和职业精神,增强就业创业信心;通过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通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自信而坚定地融入“技术技能强国梦”中。

2.顺应发展,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新《大纲》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学校要顺应信息化浪潮,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造,重视校园网络宣传队伍建设,有效发挥各类网络新媒体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要加强相关研究,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拓展了中职学生原有的学习、生活空间,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已成为中职学校德育的一个新的重要载体与途径;要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校网络文化,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

3.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服务新《大纲》明确提出“志愿服务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要求学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职学校要充分领会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与学校实际,开展志愿服务。要把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结合起来;把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综合职业素养,提升就业能力结合起来;把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强化学校、专业宣传结合起来。通过志愿服务,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