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 教育的使命被扩大至全纳、公平和全民终身学习,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行动框架提出了推进全球教育发展的七大目标,其中确保人们能享有优质的、覆盖各层次的 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重要内容。我国当下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这对职业教育是个利好消息。但是也不 得不看到,当今时代科技经济都在瞬息万变,未来的职业教育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华 东师范大学石伟平教授和四位青年学者为我们勾画了2030年职业教育的蓝图。职业教育变迁的根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改变,因此在描述2030年职业教育的蓝 图之前,我们选择了陈宇先生关于认识我们的时代的文字,以及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对未来职业的预测,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认识我们的时代
——陈宇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8000年的农业社会400年的工业社会,现在人类正处于向新文明迈进的前夜。所有文明的推进都和新的科学技术产业相关。农业文明征服了有生命的物质:家禽和农作物。工业文明征服了无生命的物质: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金属和非金属等。现在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文明。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云计算、大数据、PC互联、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将成为生产力的主体,人类社会现有的很多职业将被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取代。
2015年底,日本的野村综合研究所计算日本国内可能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的职业的概率时发现,日本的劳动人口中大约49%的人的工作,都是在10~20年之后能够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的职业。“那些要求整理和创造一些抽象的概念的职业,像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神学”和“需要他人的合作、理解、说服、谈判和服务的职业”等职业是很难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的。但是,“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以及“分析数据和系统化的职业”很可能在将来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注:本段文字选自中国日报网,系编者添加。)
在时代变革之交,在文明更替之时,人们普遍面临空前的迷茫、困惑、怀疑、恐惧,以及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但是历史趋势不可阻挡,社会阵痛无法避免,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伸开双臂,去拥抱未来,拥抱变化。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学校教育“互联网+”,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
2030年职业教育的蓝图
一、职业学校的变革
——陈春霞
到本世纪30年代,餐厅服务员、食品加工员、服装样衣工、锻造电焊工等岗位可能随着“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机器人的到来而人间蒸发,而诸如筑梦师、微博运营官、网店装修师、机器人维护员等大批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相匹配的新岗位却在始料未及中横空出世。岗位更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而职业学校“固定学制、陈旧专业、稳定课程”难免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教授迈尔•舍恩伯格说:“在未来,学习绝不会是按照一本给定的教科书、一门科目或课程,以同样顺序和步调进行,而将是有数千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大数据分析将指引他们选出最有效、支持进一步完善和私人定制的课程、教材。”不难想象,在电脑储存费用下降95%、网络效能增加200倍、超过70%的人口至少拥有一件移动设备的2030年,没围墙、有翅膀的云储存、云计算将实现“私人定制的尺寸适合一个人”的职业教育。
在互联网连接一切的霸气特征、云教育红利大餐的诱人前景带给人们无限美好遐想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份理性与思考,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能烹饪出一道需要温度、味蕾与情感菜肴的厨师,是否是学生对着电脑就能自学成才?能定制出一件独一无二衣服的设计师,是否是学生对着手机客户端就能无师自通?能在海上进行安全船舶操作的驾驶员,是否是学生在交互式平台上就能幡然顿悟?显然,职业教育“应知应会”的特点决定了:对于每一道菜有哪些工序、设计一件衣服的步骤是什么、船舶安全操作的常识有哪些等“应知”的部分,学生可以在慕课等平台上选择全世界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课来学习;而对于火候的掌握、衣服的剪裁、航海仪器的操作等“应会”的部分,我们不得不承认职业学校的实训场所是互联网无法代替的,职业教育的“工作场所学习”是互联网无法取代的。即便未来学习软件可以实现逼真情境的虚拟实践,但不容置疑的是,职业学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态度”等的熏陶感染是无法被“虚拟空间”替代的。一言以蔽之,看似万能的互联网可以“教之以事”,却不能“赋之于技、喻诸于德”。
基于此,未来会有哪些新的职业教育形态呢?在职业教育势必从固定、封闭转向动态、终身,从正规教育走向正规与非正规统一,从现实课堂走向现实与虚拟、在线结合的过程中,未来的职业教育形态也将从职业学校的一枝独秀、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置身事外,走向学校职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企业培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态的百花齐放和枝枝俊秀。
那么,学校职业教育+互联网又会孕育出什么?2030年的职业学校会有哪些变革?
首先是学校环境的变革。2030年,职业学校的教室就是实验室,3D立体视觉仿真图形、机器人设备、实验动态仿真、网络教学系统、掌上型实验设施等融合于教学环境之中。
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变革。2030年,职业学校注重学习过程的趣味性。美国的一家创业公司曾推出一款将编程学习和格斗类游戏相结合的程序,在游戏中,玩家不能通过触摸板来控制,而必须通过输入命令才能让机器人行走、转身等。由此得到的启发是,对于“一看书就崩溃”的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职业学校能否基于互联网思维变革传统学习方式,在实现翻转课堂、个人数据报表代替成绩单之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乐趣、产生兴趣。
再其次是学校教师的改变。2030年,职业学校需要的教师将是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在开展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可以创建类似于“教育淘宝”的综合平台,呈现多元、优质的培训资源,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培训内容,并将信息化教育能力的考评纳入教师选聘、资格认证、职称评审中。此外,教育与技术的协同创新,将使“做互联网的不懂教育,做教育的不懂互联网”这个让改革迟迟不能大刀阔斧的梦魇不复存在。
二、个性化制造时代的“个性职教”
——王亚南
当前整个世界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模式仍然是以规模化、链条式、生产劳动与产品标准化为特征的大众生产模式,这一生产模式从出现,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财富的整体水平,更是塑造了人类的思考与生活方式。然而,自从这一生产模式诞生至今,就面临着一个自身难以解决的根本矛盾,即如何调和工业生产大众化与消费者个性需求之间的不匹配。由于企业家对“成本控制”的敏感和技术发展的客观限制,导致“量体裁衣”“个性定制”很难变为现实的生产图景。但是,随着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数字化智能制造正在引领整个世界制造业生产模式的迅速变革,个性定制不仅成为可能,还将随着技术迭代速度的加快,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主流生产模式。当个性化制造时代真正到来时,作为在大众制造时代“大放异彩”的职业教育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应对来自工作世界的巨变?
(一)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应开设何种专业
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这次生产模式变革将会首当其冲地对传统的、以规模经济取胜的工业生产模式带来挑战,而那些能够对库存和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小型制造商将会独占鳌头。
当个性制造时代到来时,职业种类必然产生结构的调整,职业内涵也必然发生变化,而一些不能迎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也将面临着更替。例如,从产品设计到终端用户整个产业链条中的样品模型制作、生产制造、组装、分配、仓储、零售等环节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将会随着无需工具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被淘汰。
在个性制造时代,人们所从事的职业将会是需要发挥个体创造才能的职业,是需要人与人之间协调沟通的职业,是能够将生产者、资源、信息和消费者有效整合起来的职业,也唯有这些职业不可被机器所替代。数字化制造不仅需要高端的创新型人才,更需要驾驭这些数字化智能设备的技术人才。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内涵也应该随着个性制造时代职业结构与内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紧跟时代变化的脚步。
(二)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应培养何种素质的人才
当制造产业进入到个性化制造时代时,3D打印机从设计文件里获取所有的制造过程信息,人不再介入整个物品的生产过程之中,“零技能”制造的时代即将开启。
然而,尽管这一生产模式不再需要个体掌握复杂的岗位技术操作能力,但却并不意味着对人素质与能力要求的降低。在传统的工业制造时代,对工人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而3D打印机则完全不需要有人介入生产过程就能将物品制造出来,这意味着人将从单调、乏味的,仅需要简单技能操作的生产中逐渐“逃离”,而对个体的个性创造能力、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面对工作世界变革对职业人才素质需求变化的现实,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改变在大工业生产模式时期形成的标准化、格式化这一“流水线”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应更加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审美意识与良好沟通表达能力的,能够契合个性制造时代的跨专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三)在个性化制造时代,职业院校是否还需要校企合作
随着个性化制造时代的到来,校企合作可能将失去今天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因为生产物品不再需要个体在岗位分工严密、流程设计紧凑的工厂中完成,只要拥有一台3D打印机,个体就可以生产任何他所需要的产品,生产资料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人的价值将日益凸显。
因此,当生产不再受到场地、规模、劳动分工的限制时,职业学校的课堂也可以变为“工厂”,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任意地在“学生”和“工人”两种角色实现随意转换,理论与实践也就自然实现了紧密契合,这无疑是一场静悄悄的课堂革命。但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一革命可能仅限于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而其他类型职业人才的培养,如宾馆服务业、医疗服务业等需要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产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仍然需要延续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预言者保罗•麦基里曾在《制造业: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末尾提到,“在此次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政府应该坚持一条基本原则:给技术工人建设更好的学校。”而我们的政府是否已经能够给技术工人提供好的学校?
三、由注重就业转向生涯发展
——张蔚然
近年来,工作世界中人们的理念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更关注岗位本身转变为更关注“人”本身,许多企业从过去那种将员工视为“工具”的观念中跳脱出来,开始倾听员工的自我实现与发展的职业诉求,将他们视为企业最大的财富与最宝贵的资源。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培训来提升员工的表现,并为他们的生涯发展做准备。比如著名的谷歌公司,其员工所享受的免费理发、免费美食、现场洗衣服务、室内娱乐设施、健身课程等福利已颇让人羡慕,但最受其员工欢迎的,是公司2010年推出的“谷歌员工学习和领导力开发项目”。该计划能够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生涯的阶段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培训课程,确保他们学到所需的知识。该计划甚至会向员工指派职业与管理指导员,为员工在如何进行加薪谈判、是否应该离职创业等问题上提供指导。面对这样的变化,职业教育自身也要从关注就业的本身,转向关注个人的生涯发展。2030年,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应是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非就业本身。
这种现象与思潮何以出现?首先,“工业4.0”时代的到来,将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挑战人在工业生产与决策中的价值,人类的职业也会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大批低技能、重复性的岗位萎缩乃至被彻底取代,同时,不断产生的业态创新,将会产生新的多样化的服务与职业需求。岗位的变化在加快,职业的新生与迭代的速度也会加快,多次就业甚至跨职业领域就业会成为一种常态,个人生涯发展的需求也会随着职业的变化与就业形态的转变而日益凸显。其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放而多元。在这个体系中,学生既可以选择在毕业之后就业,也有机会实现自己中职、高职直通到本科的升学梦,也可能选择自主创业。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给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
职业教育当如何应对这种转变?面对2030年,职业与就业形态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生涯发展需求的日益凸显,使职业教育的重心发生迁移,它将成为一种服务,为学生提供持续的生涯指导与服务。这种指导与服务应当包括生涯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
2030年,职业教育应延伸并融入从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的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持续的生涯教育,在了解与认识工作世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并进行生涯准备教育。应以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职业转换能力,以满足学生生涯发展中的多元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030年,职业教育所提供的就业服务应贯穿学生生涯发展的始终,包括三个方面:初步生涯规划的指导、求职指导与生涯管理的指导。在进行初步生涯规划时,借助能力测验等工具,帮助学生厘清自己的能力特征,参加生涯探索的活动,尝试各类工作与职业,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最终形成初步的生涯规划。在求职方面,就业指导应为学生提供求职过程中的咨询服务。在生涯管理方面,就业指导应帮助人们对自己的生涯规划进行常规性回顾,使人们做出的就业选择不断与自身能力、兴趣与期望趋于一致。
2030年,职业教育应当为想要创业的学生提供企业规划、启动与管理的指导。具体说来,包括指导学生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企业描述,指导他们制定企业规划,学会如何在创业初期聚集资金以及调动资源,了解如何基于经济周期的变化进行企业管理,思考自己可能遇到的影响创业的因素,以及在这样的变化格局下如何对企业进行管理,保证企业的政策运行与生产。
四、2030年,软技能比硬技术能更受青睐
——汤霓
软技能又称通用技能、关键能力、可迁移技能,是指独立于特定工作岗位,适用于任何职业,各个职业和岗位所共同需要的技能,也是职业发展和生涯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培养软技能为主轴的教育与培训逐步在各国掀起风潮。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等新的时代特征的出现与发展,在面对瞬息万变的职场和越来越复杂的工作世界时,软技能更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科技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波士顿咨询集团对世界最大的15个经济体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到2030年,这些经济体中的大部分,包括金砖四国中的三个国家都会面临劳动力危机。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中国,将与巴西和俄罗斯一样,面临此冲击。而在按不同技能水平分解后发现,高技能人才缺口更大,低技能人才会有部分剩余。
或许人们会认为,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自动化的发展,科技会替代很多工作,进而会帮助人们解决全球劳动力危机。然而,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人力资源专家赖纳•斯特拉克指出,以汽车行业为例,1980年时,一辆车的生产成本中,电子零部件占比不到10%,而如今这个数字是30%以上,2030年将会上升到50%以上。而这些新的电子零部件和设备需要新技能进行操作,很多新职位应运而生,如认知系统工程师,主要工作是优化驾驶员和电子系统间的交流互动。在1980年时,没有人会想到有这一工种存在。事实上,虽然有了机器人和自动化,但参与汽车生产的总人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变化甚微。这意味着,科技会替代很多工作,但也会创造很多新工作和新技能,科技将会使得技能不匹配的情况变得更严重。
毫无疑问,未来的全球性劳动力危机会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巨大挑战。技能不匹配的情况愈演愈烈,每一个国家和公司都需要制定一份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战略,预测不同工作和不同技能的人力供给和需求。与此同时,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要求职业教育能迅速应对层出不穷的新工作所提出的新技能要求。总之,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加速的时代,要想在其中获得竞争力,各国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必须能有效地与瞬息万变的工作世界联系起来,这也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技能需求的快速变化。
(二)软技能是提升个体就业能力的关键
职业教育需要实现一种平衡,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非常实际的硬技能,使得他们能够迅速被雇佣并具备生产力,进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宽泛的软技能,能够支撑其他技能的学习,包括硬技能的学习。科技的发展使得职场环境迅速变化,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学习者适应世界变化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可雇佣价值。而软技能的培养,则会成为职业教育提升个体就业能力的关键。
许多研究证明了软技能的重要性。一项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数据表明,读写能力较差的人将更可能失业,即使是考虑到不同的背景变量,如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等,也是如此。软技能在帮助人们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上,还具有更广泛的作用和价值。根据2015年OECD最新发布的报告《普遍的基础能力:国家一定从中获得什么》,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可使中低收入国家的GDP增长1302%,使高收入的OECD国家的GDP增长162%,甚至可在各国解决贫困、医疗问题和发展新技术、保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巨大潜力。
软技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很显然,软技能的提升不仅将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本国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将成为人们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劳动力市场、提升自我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未来,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硬技能,让学生拥有岗位就业的“敲门砖”,而且更重视学生软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能适应职场对技能需求的快速变化。
面向2030年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石伟平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四大困境与挑战:第一,人口红利消失,用工荒普遍出现;第二,用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外销不畅,产品积压,企业难以为继;第三,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无法生存;第四,核心技术没有,创新能力不强。
在此情形下,我国制造业水平呈现以下的特征:第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第二,基础能力薄弱,产品质量不高;第三,资源利用率偏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造成资源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这种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加剧了对生态的破坏。未来我国制造业出路,就是《中国制造2025》。
走出困境还是要依靠人才,依靠教育。中国制造2025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人才?中国职业教育如何配合并服务这一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智能制造、互联网+。这两者带来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将会对我国职教提出以下的诉求:首先,对专业设置的要求。新技术、新产业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带来以下影响:绿色制造业会产生一批新专业,一批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绿色工厂相关的新专业会出现,同时智能车间大量出现,一批与工业机器人、智能机械臂相关的新专业会出现。其次,新技术、新产生方式、新人才结构会使得专业重点发生变化;第三,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新人才结构将使得职业院校的专业名称与重点发生变化;第四,新技术、新生产方式将会使得一批传统工种消失,代之以新的专业方向;第五,新产业、新专业将催生新的专业人才规格;第六,新技术、新产业形态给“创业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七,新技术、新产业形态、新生活方式更显劳技教育的重要性;第八,机器换人、智能制造与职业教育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相比今天,2030的职业教育将会发生这样的变革:第一,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将不再重要;第二,对口就业可能不再如此重要;第三,创新、创业会变得更加重要;第四,职业教育可能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生涯发展;第五,软技能可能比硬技能更加重要;第六,设计思维、创新思维、信息素养、艺术素养可能成为职教公共必修课;第七,互联网+职业教育可能会彻底改变职业教育的形态。
智能制造、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服务、管理和生活。如果我们拒绝改变,迟早会被淘汰,唯有适应,才会有机会去改变,才能去驾驭变化。我们必须根据新技术新产业,在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上做出创新,才能永立潮头、处于不败之地。
北京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