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职教新闻 >>正文
近期职业教育热点盘点
作者:   文章来源:   时间:2016-07-07   点击:

1.全国职业院校规范管理推进会暨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在青岛市召开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职教处 | 发布日期:2015-12-03

11月29—30日,全国职业院校规范管理推进会暨集团化办学现场交流会在我市召开。会议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市教育局承办。教育部职成 司司长葛道凯、巡视员王继平、副巡视员周为,中国职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副所长刘宝民,各省(区、市)、新疆建设兵团、计划单列 市教育厅(委)、局分管负责同志,部分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代表和有关科研单位等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广正出席会议并致辞,市委高 校工委书记,市教育局书记、局长邓云锋在会上做了《依法办学改革创新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典型发言。

会议由王继平主持。青岛等8个省市的教育厅(局)、学校交流了学校规范管理的经验,机械行指委等6个职教集团交流了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公布了《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报告(2105)》的相关情况。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作了题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十三五”决胜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的重要讲话。

葛道凯在讲话中指出,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职业教育战线采取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制度建设等多项举措,努力把中央部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经过努力,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葛道凯要求,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应在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党的十八 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要求,深刻理解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更加注重服务 大局、改革创新、内涵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会议要求,各地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主题,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决定》要求,认真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意见》,全面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1月29日下午,葛道凯主持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听取了各省(区、市)、新疆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教育厅(委)、局分管负责同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建议稿)的意见和建议。

11月30日,与会代表考察了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黄岛区职业教育中心和青岛黄海学院。我市三所院校在规范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和创新创业等方面探索出的工作经验,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分管领导的充分肯定。

2.斯涵涵:高薪难招技工再证职业教育之惑

http://www.workercn.cn2015-12-04来源: 山西日报

报载,在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的背后,职业院校正迎来春天。最新的统计显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迅速提振珠海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但由于本地职业院 校培养规模小,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去年珠海技术人才缺口已接近10万人,今年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一些企业开出上万月薪仍招不到技术工人。但与之相对 的是,社会上对技术教育仍存有“偏见”,很多年轻人和家长都不愿意报读技校。

去年有一则新闻让人印象深刻,“清华学霸男神”梁植上节目找工作遭到嘉宾高晓松猛批,尽管他有过硬的名牌文凭在手,却依然不知道将来干什么好,被斥“愧 对清华”,高晓松抱怨目前中国名校的校风已经日渐走低,甚至和技校一样“几乎变成职业培训所”。从高晓松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那种睥睨天下、傲视群雄的 名校霸气,也不难窥见职业教育在我国低人一等的困境。

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边缘化,社会对技校学生的排斥,使得一些技校成为低质、混时间、混文凭的代名词,老师缺乏相关资质,课程陈旧,难以教给学生有用的 知识,甚至一些技校缺乏基本的操作机械,徒有虚名;学生贪玩、不爱学习、不守纪律,混到毕业就算完事;而社会上动辄“大专以上”的招聘条件也使得技校生难 以有学习的原动力,无可奈何才去入学,各种不利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技校教育每况愈下。

上万月薪难招技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欠账所致。倘若家长改变做技工低人一等的概念,对孩子的志愿和兴趣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帮助,倘若年轻人能够对自己的职业 规划、学习有着更早、更明确的目标,或有着更多的勇气和支持,而社会同时也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机会,像德国那样,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也颇受社会 尊重,就不会出现一边高等教育人满为患,一边职业学校门庭冷落;一边高薪岗位待人乏人,一边又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回技校学技术回炉再造的新闻,而据中国青年报调查,逾7成大学生希望重新选择专业,可见在学习、就业路途中迷茫、困惑、痛苦挣扎, 找不到职业方向的青年人还有很多。而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已然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两相叠加,学生和社会都付出了极大的试错成本。

去年珠海技工缺口近10万,今年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上万月薪仍招不到技工”并非珠海一地,而是普遍现象,再次向社会发出人才预警:社会如何转变人才 观念,为职业教育、技校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实现就业多元化;学校如何改变高高在上、僵化的行政化教育管理模式,使学生少走弯路;学生如何达到自身兴趣和 工作知识、技能的最大融合,都希望能够唤起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主动反思和行动。

3.教育关注:现代职教体系是怎样炼成的?

发稿时间:2015-12-04来源: 中国教育报

“5年来,职业教育取得了重要进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吸引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经济转型升级。”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在今天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

正如王继平所言,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年以来,职业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变化:5年来,中职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长期保持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45%左右。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增 长,2014年招生数达到337.98万人,占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6.9%;高职在校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06.63万人;职业院校每年输 送技术技能人才近1000万人,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2014年,职业教育经费总投入3424亿元;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将每年5月的第二周设 立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强化标准评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就业,而职校生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人才质量是关键。在王继平看来,服务《中国制造2025》、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质量到底如何?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升了多少?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评估。

教育部分别制定并颁布了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对学校及专业设置的条件、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 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制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为地方政府依法履行举办职业教育的职责提供 了制度上的保障。同时,5年来,教育督导部门开展了系列的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对各级政府落实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情况实施督促检查,实现了职业教育督导评 估常态化。此外,教育部和各地还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评估,在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学校内部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

教育部还在总结各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遴选了165家 单位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强化标准引领,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了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的教学标准,推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 学改革,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教学的老师,是职业教育题中之义,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5年来,各地通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中等职业教 育专任教师数达到了86.3万人,生师比21.3∶1,与2010年的26.6∶1相比,生师比日趋合理并逐步接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规定的生师 比20∶1的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也不断增加,较2010年增加了3.42万人,达到了43.83万人,生师比仅为17.6∶1,与普通本科高等 学校生师比基本一致。此外,多地还通过培养培训并举、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教师企业实践、对口培训和境外培训,大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 型”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2014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6.69%,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91.5%,就业呈现去向更加多元、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等特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是它又一个重要的价值导向,能否通过专业教育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已成为检验教育的重要标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稽裘认为,5年来,中高职毕业生一直保持高位的就业率,就是向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

4.厉以宁:论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中国资本证券网 更新时间: 2014-12-21 10:15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首先谈一个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熟练劳动力供给的不足,越来越影响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劳动力整体要升级。这也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已经出现了社会垂直流动渠道的堵塞问题,和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相比,社会垂直流动通道狭窄,职业走向世袭化。因此,在2015年的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我想就中国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做一些探讨。

第 一个问题,二元劳动市场理论,及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二元劳动市场的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经济情 况的判断被认为是现实,但是现实是不公平的,因为体现最为公平的应该是最为垂直流动渠道的通畅,一个有志进取的人实现自己的愿望。二元劳动市场就成为一个 障碍。

二 元劳动市场指什么呢?劳动市场分成上等劳动市场和下等劳动市场,分成两个部分。这个对我们来说经常形成一种印象。在上等劳动市场工作的是指这个职业好职 业,而在次等劳动市场,或者下等劳动市场工作的就被认为是坏职业。好职业跟坏职业的区别在哪里呢?第一、那部分工资高,这部分工资低;那部分福利多,这部 分福利少;那部分有较大的学习、培训的机会,这部分基本上没有这种机会。还有第四点,那部分有被逐步提拔的可能性,有机会,这部分很少有提升的机会,经常 是一辈子从事简单劳动。

二 元劳动市场形成以后,一般说来,工作者很少有机会从坏职业转到好职业,这两种职业之间跨市场的流动机会很少。于是,上等劳动市场的工作有较大可能升为中产 阶级,而下等劳动市场的工作往往是终身的,他没有机会升到,或者很少有机会升入中产阶级。换句话说白领可以成为中产阶级,蓝领很难做到。

怎么来缩小二元劳动市场的差距呢?怎么来改变劳动市场的二元化呢?这种现状是可以在西方国家的讨论中看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界日益注意到劳动市场的二元化问题,提出了一下措施:

第一个措施,加强职业技术的培训。这让那些有进取心的、简单劳动的工作者能够受到训练,多种形式的培训可能成为技工、熟练技工,或者走出了二元市场中做下等劳动、工作一辈子这样的问题。

第二、要改善次等劳动市场的生产条件,不再单纯凭体力在艰苦环境中工作。让体力劳动的人有机会改善生活,来改善工作强度,使得坏职业逐步减少,一部分坏职业想变为好职业,或者较好的职业。

第三、增加社会上好职业的岗位,让坏职业的工作岗位尽可能减少,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个已经成为当前所从事的现实问题。

第四、要鼓励技工、熟练技工创业,要有能力开设自己办的小微企业,在制造零配件方面为大企业配套生产方面做出自己的特长、贡献,这样小微企业也有可能逐步的发展起来,逐渐使他的主人、他的工作者成为蓝领中产阶级。

所 以,从这里看出来第三个问题,一定要重视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职业教育主要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包括中专类型,大专类型,大学类型,研究生类型。应该看出有 各种性质的学校,有各种性质的培训班等等。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教师,他的实验室的员工,研究人员都应该有一定的职称,可以通过各种训练和工作经验的积累 来提升自己的职称。应该有一支庞大的师资队伍、研究队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但自身可以继续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人。这 样的人包括农民在内,农民在中国今后作为家庭农场主要接受系统的教育,这些系统的教育包括农业的技术教育、畜牧业、养殖业的技术教育,这样他就有可能使自 己的土地、耕地变成创业的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不是封闭性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里的学生如果有意转为非职业技术教育系统的学校,应该符合他们的愿望。只 要他们够条件,就可以从事这种转型。

从 这里引申到第四个问题,社会流动渠道的通畅。社会流动渠道的通畅,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是符合机会均等的原则的,一切职位都要通过一定的资格审查,有 序进行,开展有竞争的上岗机制。凡是够条件的,又在技术考试中合格的就能被录取、升职,这样既对求职者和供职者公平了,还能够努力工作,因为职业是世袭化 了,在这种条件下,实际上就不存在了。

第 二项措施,通过各种渠道我们应该做到,让那些有能力的人自行创业,从小微企业开始,若干年以后,只要个人努力,有信用,有担当,未必不能成为大中企业的企 业主。常言说的好,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所以,从小微企业做起,只要你勤奋,只要你抓住机会,只要你有机会,总可以成长起来。

第 三项措施要逐步改变社会上对所谓的好职业和坏职业的偏见。这里所说的好职业和坏职业,是在西方国家劳动市场形成以后所产生的情况。这代表社会的偏见。什么 工作对社会都是有利的,有益的,不能把这种职业看成坏职业。它的坏是现在条件不够,比如说工作条件差,清洁条件差等等。改变这种条件实际上就不应该存在好 职业跟坏职业的问题。因为其他条件是可以改的,工资水平是可以变的,可以调整的,可以适应的,福利是可以随着事业的进步而增加的。至于说,没有受训的技 术,没有再学习的机会,这是可以创造的。还有一辈子从事简单劳动,这不符合将来发展的情况。

既 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讨论第五个问题,蓝领中产阶级成长的重要意义。蓝领中产阶级成长的本身,清楚的告诉我们蓝领成为体力劳动者的称号,并非永远被定为在社 会的下层,甚至最底层,这种地位是可变的。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意味着“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正在向“橄榄型”或“鸡蛋型”的收入分配给够在转变,这是 符合发展规律的。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告诉我们在一个既重公平又重效率的社会里面,这个事情本身表明了公平得到了重视,也表明效率得到了重视。还告诉公平跟 效率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此涨彼消。此外还应当指出,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告诉我们,在法制潮流之下,只要机会均等,只要劳动者勤于工作,努 力学习,走自行创业的道路是会有收获的,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需要靠法制,也需要靠竞争,体力劳动者,只要勤奋进取,未来的前途来自本人的努力,而并非依靠 门第家庭出身,和父母留下的遗产。

最 后一个问题,蓝领中产阶级成长的前景。中产阶级不仅是一个按收入水平划分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按文化素质确定的概念,不能够认为只要有钱就一定有文化素 养,就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蓝领中产阶级将越来越成为文化方面有修养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和白领的中产阶级一样,都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 科技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中,如果今天还有人在区分某种工作是白领做,某种工作是蓝领做。那么,若干年以后不会有人再以这种旧眼光看你了,说这个是蓝 领的,那个是白领的。你想想看,当人们都在计算机旁工作的时候,你能够区别谁是白领,谁是蓝领吗?可能连工作的自己都分不清楚。到了那个时候,区分哪种工 作是白领还是蓝领,已经没有意义了,社会上也不再分蓝领工作和白领工作,这是一种过时陈旧的观念。也许不久之后大家可能都被吸纳到中产阶级这个大范畴之 中,没有必要,甚至也不可能再区分什么是蓝领中产阶级,还是白领中产阶级。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