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职教新闻 >>正文
2016年十大教育关键词
作者:   文章来源:   时间:2016-07-07   点击:

编者按:“2016年十大教育关键词”是长江教育研究院一项带有预测性与前瞻性的分析概括,即对正在进行的本年度很可能成为教育流行词(新闻热词)作一预测。

1教育发展新常态

定义:

教育发展阶段新常态,是指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到教育的原点和终点,关注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并尽快完成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向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转型,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从手工教育向现代智能教育转型,进一步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挑战。

内涵:“新 常态”一词,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什么是“新常态”?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有别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 态。“新常态”从经济角度讲就是指经济运行和发展要遵循它的内在规律。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教育综合改革一系列部署 的逐步落实,教育进入“新常态”,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新 常态下的教育应改变传统的强迫、灌输、高压的育人模式,改变传统教育的评价方式和以分数为教育GDP目标的考核方式,把培养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 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终极目标,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再有超大规模学校, 不应再有高考集中营,校园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学园、花园、家园、乐园,学校要保持一份豁达与宁静,坚守良知和使命,以家国的情怀和担当,尽全力让学校成为 美好事物汇聚的地方,并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长江教育研究院认为:经 过36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机会不断扩大,初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机会不足问题。但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我 国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布局正逐步从农村教育为主转向以城镇教育为主。这意味着我国教育文明形态必然从传统农业文明阶段教育向现代工业文明阶段和后工业文明阶 段教育转型。随着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大量运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技术 在教育评价与管理中的运用,智能教育成为教育发展阶段的新常态。

2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定义:教 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指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并逐 步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使我国的教育能更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内涵:“供 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社会经济角度上来讲,是指要处 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 改革,解决均衡与公平问题、质量和效率问题、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问题、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问题。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 率和创新性,使其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 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

长江教育研究院认为: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首先是政府作为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者,要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服务的丰富、多元、可选择,满足学生和人民群众需求,让教育拥有良好的教育生态,真正实现绿色、协调、持续,让教育改革的成果真正能够让人民群众乐于分享。同时,要从源头关注教育治理模式,改变传统以行政命令来“下达禁令”,或用规定限制家长(学生)的需求,从根本上改革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评价制度。实行供给侧改革,还要加大“管办评”分离的力度,改革现在的教育计划体制,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放权。

3创新教育

定义:创新教育是一种理念与机制,是指以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为特征,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教育。

内涵: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长江教育研究院在《2016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中指出:坚持创新发展理念,要求激发教育活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破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改革红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升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议书》还指出,要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完善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4协调教育

定义:

协调教育是一种良性或理想的教育发展状态,指构成教育发展的诸因素合乎规律的变化、其形成的结构有机统一并与外在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处在良性互动时的状态,教育的内部结构能够有效支撑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教育系统能较好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良性状态。

内涵:

协调教育首先要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要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协调发展,再次是要促进城乡的教育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协调发展意味着弥补短板和薄弱环节,从中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中国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教育的协调发展,主要要解决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不同教育类型的协调发展,以及教育投入与教育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

根据协调发展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应该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在国家教育投入优先向西部地区、边远农村倾斜的同时,省级政府应该大力缩小县域内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要遵循“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合理规划好农村学校。探索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区域教育发展新格局,探索城乡互补的新机制,并对已经形成的区域教育规划作出必要调整,突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对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如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校,以及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也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长江教育研究院《2009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中》就曾提出,教育改革时,应努力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与农村教育的统筹发展,保持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协调发展,关注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统筹发展。

长江教育研究院在《2016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中再次指出: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建立长江经济带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改革试验区,成立跨区域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深化次区域合作,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长江经济带建立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上游城市群三个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教育资源、大型科研设备、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从教师培训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促进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别是发挥北京和天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全面带动河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5绿色教育

定义:绿色教育是指一种教育发展理念与机制,一方面指绿色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倡教育要追求教育质量的“绿色”,不能“唯分数论”,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指注重生态教育,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内涵:五中全会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的视角出发,绿色教育是要用绿色发展理念,让教育立足于生命的原点,意味着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通过教育拓展每一个生命,就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也能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教育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保证教育的方向性、健康性、民族性,是指教育要以大自然或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开展。环境问题是全球化面临的难题,人类如今共同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绿色教育的突破口是把学习的自主权、发展权还给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是由“重教到重学”,再把品位提高到全方位宏观育人,特别要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境界的培养。

绿色教育应该把生态教育编写为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和其他相关学科深度融合,不仅推进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注重背景文化的濡染,并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发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例如倡导使用环保教材、师生摄取绿色食品、供给卫生水源、校园建筑使用环保材料、校园使用环保汽车等,用学生生活周边的事例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样的生态教育才能真正落实下去。

长江教育研究院在《2016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中指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引领教育风尚,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

《2016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还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全过程,这对于改变过去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分数至上的不协调现象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在教育上也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用绿色发展理念来衡量教育发展的水平,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变重“教育选拔”为重“教育诊断”, 协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从而通过教育拓展每一个生命,就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也能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

6开放教育

定义:开放教育就是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与国际化,拓展教育改革发展的巨大空间的一种教育发展理念,它一方面是指奉行互利共赢的教育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另一方面是指坚持对民间开放,利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简政放权”给第三方教育机构,推动教育高水平、高品质的发展。

内涵:开放教育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对外开放,第二个是对民间开放。对外开放即对国际开放,意味着教育的“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让国际优秀教育资源在中国汇聚,成为中国的智力资源之一。走出去,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输出”中国教育理念、内容与人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对民间开放则是指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利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同时充分发挥教育第三方的重要作用。

长江教育研究院在《2016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中指出:“扩大‘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规模倍增计划;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大力实施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研究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建议》指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建议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加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教育督导,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积极培育第三方社会专业组织,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共享教育

定义:是指要用共享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教育公平与教育精准扶贫,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日益旺盛需求和对多样化教育的迫切渴望,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

内涵:五中全会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教育方面,共享就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一个也不能少”地享受优质均衡的教育成果。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相对优质的教育,是共享理念在教育上的基本体现。共享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于均衡,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衡。资源的均衡包括地段教育资源均衡和学段教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只有均衡发展,教育成果才能普及大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共享,才能增进每一个人的教育福祉。

长江教育研究院《2016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提出“三免费”,建议以共享理念增进民众福祉:

一、逐步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免费,适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即按照分地区按比例、分步骤按类型,首先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其次在农村地区实施免费高中阶段教育,再次在城市分级启动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同时,加快修订义务教育法,适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二、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即将目前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提升为“免费午餐计划”,根据区域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区域口味但大体统一、营养丰富的标准午餐,同时,加快“免费午餐计划”的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对“免费午餐计划”实施情况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三、实施“0-6岁启明星免费阅读行动”,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即向全国0--6岁城乡儿童分步免费提供阅读包,采用不同方式发放阅读包,同时,行动实施后,要做好年度总结与绩效评估。健全实施“启明星免费阅读行动”的配套措施,由政府主导研制分级阅读标准,搭建网络平台,组建网络阅读指导教师队伍(“阅读教师走网”),使城乡孩子跨越时空限制,线上线下手牵手一起阅读。建议在此行动取得成效后可推进“K12启明星阅读行动”。

8教育质量

定义: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内涵:“教育质量”这个关键词在未来会成为“热词”,并不在其本身的定义,而是由前教育发展的阶段和趋势所决定的。即“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将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作出了新的部署,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以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明确的又一重要方向,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攻坚期,《建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对教育事业发展和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未来的教育要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高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在扩大教育规模,确保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同时,将工作重心转向教育内涵发展上来。

长江教育研究院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放在突出位置。“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公平和质量上下大功夫,在保障教育公平同时,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孩子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同时让更多贫困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而且,随着高等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质量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衡量质量的高低,不仅要遵循高教系统自身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看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能否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能否有利于稳妥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问题。为此,在“十二五”时期开始重视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之后,“十三五”时期更加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升教育质量,让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都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新突破。

9互联网+教育

定义:“互联网+教育”是指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其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如何借助互联网和IT技术,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新型教育形式。

内涵: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每天引来上百万网民的点赞。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对教育大数据进行了顶层设计与规划,在将重点实施的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中,确定建设教育文化大数据,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作为要建设的大数据七大政策机制之一。据《2015中国教育科技蓝皮书》统计,截至2015年11月,2015年在线教育的总融资同比增长61.4%。“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教育部等五部门于2014年12月联合下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全国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比例达50%以上;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有研究人士指出,互联网教育行业2018年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元,未来四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32.5%。“预计未来5—6年仍是互联网教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行业规模将达到每年1000亿元。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让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江教育研究院认为: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互联网+”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一言以蔽之,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

长江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曾提出: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与创新”时代,信息化互联网是构建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的交互平台上,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以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等新兴的交互式媒体的应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为手段,数字化学校、数字化教师、网络课堂、远程学习、在线教育、云教育、云计算、大数据等虚拟化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游戏化学习、翻转式课堂、远程视频教学等将成为学习的新途径。

10教育法治

定义:教育法治是通过对教育关系、教育行为和教育发展的协调、规范和引导,以保障教育秩序,达成教育目的的一个实践过程,是指加强教育法治建设,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使教育在法律规范的作用下进行,法律规范在教育的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内涵:2014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既是引领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又是指导法治建设的行动纲领。面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必须加强教育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有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只有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才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其中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提出“关于加强教育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认为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在于教育,教育在法律规范的作用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法律规范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落实教育创新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教育黄皮书》(2016)也指出“加强教育法治建设”是“十三五”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015年,长江教育研究院提出“加强教育法治”建议后,引起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日报》《南方都市报》《财经》等30多家媒体的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立法。

北京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

长按二维码关注


扫一扫分享本页